EN

“守护”交通安全,助力智能驾驶更“脚踏实地”

发布日期:2020-11-02

无人驾驶的话题,已经“热火朝天” 了几年,但大家都清楚,要真正实现无人驾驶,其技术还需要不断迭代与更新。那么,在当下这个阶段,人们谈论更多的应该是“人车共驾”—— 科技暂时不会取代人类成为驾驶的“主宰”,它更多地是辅助人类,让行驶更安全、驾驶更舒适、汽车更智能。

纵观整个苏州,有很多从事智能驾驶及相关领域研发的企业,也诞生了不少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比如位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苏州清研微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成立于 2013 年,主要专注于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在出行安全场景的应用,致力于利用“AI 硬件+云控服务+大数据”来“守护”交通安全,并为智能驾驶更好地落地努力。


图片

董事长  张伟


监测驾驶员面部表情告别“疲劳驾驶”

多年来,疲劳驾驶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屡见不鲜,有相关资料显示, 疲劳驾驶已经成为了影响交通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疲劳驾驶及不安全驾驶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 降低交通事故率,清研微视推出了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这是一款集AI、信息采集和信息融合、GPS 定位、4G 无线通讯技术的智能驾驶主动安全防控产品。”清研微视创始人、董事长张伟表示,这一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驾驶人面部表情、方向盘操作特征的融合分析,实现驾驶人异常状态、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同时,通过无线传输完成驾驶人与远程监控中心、移动终端的动态联动,全程为驾乘者、营运单位及后端监管部门提供安全保障。

事实上,从事疲劳驾驶预警相关系统研发的企业在业界有不少,那么,清研微视的产品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我们检测疲劳驾驶的手段主要以人脸的面部表情特征为主,再加上方向盘的操作特征,通过这两方面的融合实现对疲劳驾驶的检测。”相比起其他竞品基于单一指标的判断手段,清研微视产品在驾驶人行为状态检测方面,更具竞争力。


图片


▲ 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

虽然具备了清华大学 10 多年驾驶员表情理解基础技术研究积累,历经两期国家 863 项目,各项性能对标均已领先同类产品,但是,张伟却一直不满足于当前的技术水平,专门设立了一支表情识别的技术研究队伍,进行长期的技术探索。这款产品能够克服逆光、侧光、眼镜反光、墨镜等各类复杂场景。该技术研究及产业应用获 2019 年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曾作为苏南自主示范区“产学研合作典型成果”被CCTV 新闻联播专题报道。

随后,清研微视又推出了实现“人- 车- 环境”全息感知的“护驾卫士”。张伟介绍,这款产品包含对车内和车外两个维度的识别,具有驾驶员状态检测、驾驶行为分析、“三急”报警、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行人碰撞预警、盲区显示等功能。“我希望我们永远做最懂客户的人,不仅尽可能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还要想着如何为他们做得更多,尽可能提供许多高于客户‘预期’的功能与服务。”


不会“眼花”的AI之眼,助力智慧公交

“我们的疲劳驾驶预警,能够在相对复杂情况下实现面部表情识别, 基于该技术,我们又研发出了一套公交客流统计系统,来解决多年来公交车客流难统计的痛点。”张伟简单介绍了下公交客流统计系统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办法包括了用摄像头记录投币人的手、红外线检测、压力踏板等方案,可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些办法问题都不少。”

比如,只是记录投币人的手的话, 很多时候会出现几个人一起上车,由一个人投币的情况;红外线检测利用的是对射原理,有人经过时会阻断红外线,完成“一个”计数,但在高峰阶段, 这种方式漏检率很高;压力板则是根据踩踏次数来判断人数,只是这种接触式检测设备故障率太高,增加了运行成本……

实际上,无论是疲劳驾驶预警还是“护驾卫士”,依赖的都是清研微视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所以基于这一技术研发出一套“靠谱”的公交车客流统计系统并非难事。“我们利用摄像头,从头顶采集头部图像,通过视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对‘人头’进行检测和跟踪,实现人数统计。”

图片
▲ 智能客流管理系统

这套软硬件系统,在国内来看都是领先的。“不止能够统计人数,我们还会为公交公司提供网络平台,让他们可以及时获取车辆位置、客流信息,从而结合线路及站点,合理安排车辆,实现智能调度。”

具体来说,就是由这套系统收集的数据可以支撑公交线路优化、公交客流的分析和预测,为公交调度决策提供依据等等。“是提升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抓手,面世以来,我们的产品已经先后在全国几十座城市投入使用。”


九年磨一剑,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清研微视的办公楼位于清华汽车产业园内,可以猜到,“清研” 二字应该就是脱胎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张伟是2006 年到清华大学从事人工智能技术车载应用方向研究的,并在国家 863 项目的支持下从事驾驶员异常状态的融合感知与预测干预等课题研究。我们现在看到人工智能或者是面部识别会觉得稀松平常,但在 14 年前,那个智能手机都未普及的年代,类似的高科技应用,更多的是在象牙塔内被作为研究对象。

从本科到博士,张伟一直深耕于这一细分领域。2012 年,博士毕业的他, 有了创业想法,恰好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于是他从北京来到了苏州,创建清研微视,立志要将多年校园内的学术成果市场化。

2013 年,清研微视正式成立,2015 年,公司第一款产品“疲劳预警系统”产品交付。如果从 2006 年研究这一课题算起的话,整个产品落地用了整整 9 年时间,从实验室走到产业化背后的艰辛,只有张伟和他的团队清楚。“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从一个样机到一个产品过程中,需要经过多少努力,需要克服多少使用中的具体困难。”

他感叹,实验室样机与产品之间, 差距是非常大的。作为技术人员,他们要打造一个演示样机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量产的过程。“必须是长时间的实践验证,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整改优化,才能慢慢打磨出来适合市场化的量产产品。”


图片

▲ 护驾卫士

历经十余年在汽车智能安全领域的探索积累,企业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车载机器视觉、行车参数实时获取与动态分析、多功能辅助驾驶、智能化决策、远程信息处理与云控平台等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能力,“目前我们也完成了驾驶员状态识别、单目视觉ADAS、双目立体视觉环境感知、多源信息协同感知等产品的产业化落地,构建了大数据云控平台,形成了‘人工智能 + 大数据 + 云计算’三位一体的智能安全驾驶行业解决方案。”


拥抱变化,未来可期

从实验室走到市场化,盈利能力便成为了考量张伟和团队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好在,经过多年对产品的不断迭代升级,清研微视已经成功切入了多家整车厂的前装体系,此外, 随着国家在“两客一危”车辆强制安装政策的落实,企业所涉及的后装市场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2016 年,我们就实现了数千万营收,在整个智能驾驶领域,都属于商业化比较早的公司。”从前装市场与众多主机厂合作,到后装市场为物流公司、公交公司、保险公司服务, 清研微视的商业模式一直很清晰。

张伟认为,随着硬件算力的加速, 硬件平台化与功能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单纯的硬件出售模式也将会被安全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取代,清研微视已经做好了积极的应对准备。

而面对汹涌而来的自动驾驶,清研微视也将充分发挥多年ADAS 技术积累与数据积累,从感知技术逐步深入到决策与控制技术,并通过建立海量的驾驶场景数据库,加速自动驾驶产业化进程。

可以想见,基于市场对安全驾驶辅助功能的需求,或是基于数据分析的服务需求,清研微视的产品和服务都有着相当大的市场潜力。而“背靠” 清华苏究院不仅在前瞻性技术上能够为企业提供智力保障,同时,上下游伙伴的寻找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些。张伟强调,目前来看企业发正在慢慢驶入“快车道”,但要走的路还很长,“道阻且长,我们不仅要自身快速发展, 也将携手国内更多的智能驾驶领域的企业,共同进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片



服务热线:

0512-63250808

Copyright ©2016 - 2017 苏州清研微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本公司网络广告用字经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授权许可 苏ICP备17010295号-2